阿尔文·托夫勒《第三次浪潮》观感与思考

版名:西部家园

  风险管理部 徐国澍
  《第三次浪潮》首次出版于1980年,是一部冷战后期,立足于资本主义工业化世界做出的,对世界发展的内在规律的探讨。本书主要观点为经济活动塑造社会活动,塑造政治活动,塑造生活方式,而经济活动的根本动力来自于技术革命。书中的“第三次浪潮”指的是信息时代,而对应的前两次“浪潮”,分别对应人类社会从狩猎过渡为主要依赖土地为生产资料的持续近一万年的农耕文明,和从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主导的全球工业化时代。
  从书中“生产力决定生产方式”的逻辑内核,可以猜测作者是受到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政治经济学的影响。他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以阶级矛盾作为社会演变的主要推动因素,在这个矛盾上分析生产关系、分配关系,从而推演政治制度和国家的内生矛盾。他还认为,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决定的社会演变的形式。而阶级(或称为阶层)矛盾作为常态化、固有化的社会矛盾,贯穿于人类发展始终,是生产方式决定的包括国家形态、社会制度在内的各项人类社会生活形态。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国家是分工和私有制的产物,国家是阶级社会中的特殊的公共权力”,托夫勒的解释则是国家是工业社会必要的政治容器,是“生产--消费”的分工产生了具有同一或相似利益群体的政治代表。现代民族国家是第二次浪潮的产物:一个组成单一的政治权力,奇迹般地凌驾于一个组成单一的经济之上并与之融合。
  不仅是国家形态,经济形态也是被工业化这“第二次浪潮”所充分塑造的,其中最核心的标志就是市场。托夫勒认为市场是一个商品与服务的交换网,市场并不是资本主义所独有的。它是由生产和消费分裂后走到人们面前的,因为在生产和消费没有分裂之前,人们大多数是自给自足。但是到了工业社会,由于技术进步,生产力得到很大提高,人们生产的物品高于自身消费的需要,他们将这些生产出来的物品进行交换,用来满足自己的不同需求。第二次浪潮,各国政府由于生产与消费的分裂,争夺市场和定价主导权,出现了新的冲突,产生了有史以来极端商业化的文明。
  第二次浪潮的工业文明,有六个原则:标准化、专门化、同步化、集中化、极大化、集权化。企业作为经济机器的螺丝钉,也是被第二次浪潮塑造的。大型的、整齐划一的组织,是工业时代的产物,在我们这样典型的工业时代中,从学校、公司和组织群体,都鼓励甚至要求员工整齐划一,因为社会分工要求每一个环节的错误率和失衡率都要保持最低。
  反观21世纪的当下,新的年青一代标榜独立与叛逆,质疑秩序与威权,看上去不听统一指令,但却聪明、个性、充满创造力。从托夫勒观点看,这些这样的年轻人更多的是信息时代的科技创造的,而不是工业时代的普及教育的。科技使得他们获得信息和知识的渠道更加丰富,更加自由,从而使得他们更加个性化。但另一方面,个性化的副作用是难以找到广泛共同点群体,难以得到认同,自我价值不得不借力自我认同。
  作为超大型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的实现,依赖于对新的生产力革命的把握,需要国家统筹计划并投入,来夺取全球科技制高点。托夫勒的《第三次革命》中关于科技生产力变化对人类社会的重大影响的观点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