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口号”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形成

●王振东

学习与研究 文章字数:1918 文章浏览数:
  1949年9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制定代宪法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而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发端正是源于1948年中共中央发布的《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简称“五一口号”)。七十五年前,“五一口号”的发布加速了新中国迎接胜利曙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人士的协商合作关系开始进入新的阶段,协商民主思想逐渐形成。时至今日,当我们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五一口号”依然对当代中国如何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团结各方力量,奋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有着重要借鉴意义。
  从“五一口号”可知,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伟大的政治创造。
  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共中央按惯例每年五月一日前后都会通过党的主要宣传部门新华社发表宣言、口号等,以通报中共有关重要决定。从1948年“五一口号”的内容、发布前后各民主党派主要领导,包括民盟领导人的表态中,不难看出其“实行多党合作,建立联合政府,并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 的核心内容。 这份“五一口号”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毛主席亲笔增加了第五条“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号召。这在当时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表述,在中共的宣传口号中也是首创,有力地揭示国民政府反动、独裁的本质。这一条绝非应景口号,而是中共提出自己政治体制设计的关键一步,即通过“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来建立新中国政权。因此通过新华社电波发出的不再是一份简单的宣传口号,而是一份实实在在的行动纲领,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略与政策主张跃然纸上,召开政协会议的时机业已成熟。
  从“五一口号”可知,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的政治舞台上, 民主党派是最受关注的 “剧目”之一。1948年1月,意义重大的民盟一届三中全会在香港召开,制定了和中国共产党密切合作,联合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为彻底摧毁国民党反动政府、建立联合政府而奋斗的政治路线。与此同时,国民党民主派也行动起来,成立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正式声明要推翻蒋介石独裁政权,与国民党反动派彻底决裂。全国人心的向背及党派的政治选择,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顺应了历史,顺应了人民。
  这份在关键时刻发出的“五一口号”起草过程郑重其事,最后发布的内容力透纸背、振聋发聩,其产生的深远影响和发挥的重大作用奠定了它的历史地位。口号发出后,民盟发表声明,热烈响应中共中央“五一口号”。事实证明,选择追随国民党的党派,站在了人民的对立面,最终穷途末路;而凡是积极响应中共“五一口号”的民主党派,参与政治协商,顺应历史潮流,为新中国建设贡献重要力量。
  从“五一口号”可知,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通过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逐步形成和发展出来的。
  民盟响应中共“五一口号”,选择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必然。回首来路,民盟的成立及发展壮大离不开中共的支持与帮助:无论是1946年旧政协中共主动让出名额,以确保民盟出席人数;到民盟与中共一致行动,反对国民党非法召开的“伪国大”,再到中共代表团被迫撤离时,委托民盟代管各地的中共财产等,都正如当时新华社发表的《蒋介石解散民盟》时评中所述:“民主同盟在若干历史关节中,实行了与中共在部分民主纲领上的政治合作,从而推进了中国民主事业,乃是民主同盟的光荣”。1949年3月,民盟总部致函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坚决表示“愿以至诚接受贵党领导,在新民主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并愿与贵党配合,尽其应尽之责”,公开宣告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4月,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在北平开始进行新政协的筹备工作;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平正式开幕;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民盟领导人参加了开国大典。中国民主同盟作为一个重要的政党组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新中国的诞生贡献了力量。
  “五一口号”的发布是我国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开辟了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及无党派民主人士长期合作的先河,更是当前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起源之一。今天我们重温这段光辉历史,弘扬优良传统,有利于进一步夯实新时代多党合作共同思想政治基础,有利于进一步加深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合理性和优越性的认识,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信念和决心,不断开创多党合作和人民政协事业的新局面。当年中共领导人和那些民主爱国人士、 社会贤达们英明决策、共赴光明的决心,为新中国建立所做出的贡献将永存我们心中,启迪我们不忘初心、加强合作,增进共识、促进团结,以更坚定的姿态走向更好的明天。(作者系上海啡越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民盟静安区委副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