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改革,173.2万名厂办大集体职工安置和2027万名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完成比例均达到99.6%以上。
五、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
增强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竞争力”摆在国有经济“五力”的首要位置。
竞争力,是参与者双方或多方的一种角逐或比较而体现出来的综合能力。国有经济竞争力指的是国有企业与其他企业竞争同种资源或同一市场的能力。国有经济“竞争力”包括规模与效率、管理与实践、学习与创新、市场与营销等指标。国有企业是国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支柱。提高国有经济竞争力首先要提高国有企业竞争力,对国有企业竞争力的比较要按照行业或领域来进行分类。特别将国有企业同世界领先的企业进行比较能够更好的找出企业自身的优劣之处。
2023年中央企业“一利五率”考核指标是提高核心竞争力的直接要求。一是用净资产收益率替换净利润指标。调整为净资产收益率,主要考虑净资产收益率能够衡量企业权益资本的投入产出效率,反映企业为股东创造价值的能力,体现了国资委履行保障出资人权益、防止国有资产损失的法定职责,体现了国资委作为出资人对中央企业资本回报质量的要求,符合以“管资本”为主的监管导向,有利于引导中央企业更加注重投入产出效率,加大亏损企业治理力度,加快“两非”“两资”剥离处置,盘活存量资产,提高资产使用效率,提升净资产创利能力和收益水平。二是用营业现金比率替换营业收入利润率指标。营业现金比率与净资产收益率的结合,实现了财务三张主表的紧密耦合,体现了资产负债表观、损益表观与现金流量表观的统一融合。考核营业现金比率主要是为了体现国资委“要有利润的收入和要有现金的利润”的监管要求,有利于落实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有利于推动中央企业在关注账面利润基础上,更加关注现金流的安全,更加关注可持续投资能力的提升,从而全面提高企业经营业绩的“含金量”,真正实现高质量的发展。三是继续保留资产负债率、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标。从近年监管实践看,国资委坚持对资产负债率的考核很好地约束了部分企业盲目扩张的冲动,因此要继续坚持对资产负债率的约束。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指标反映了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近几年在鼓励科技创新、推动技术转化、促进新型产业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也是解决创新能力不足的重要抓手,需要继续坚持并加大投入强度。下一步将加大对研发经费投入效果的后评价和考核,提高投入的效率和效益。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标主要衡量劳动力要素的投入产出效率,综合反映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社会贡献,部分中央企业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与世界一流企业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要通过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深化三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发挥广大员工的价值创造能力,从而推动全要素生产率的稳步提升。
六、坚持分类改革方向,处理好国企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关系
通过界定功能、划分类别、实行分类改革、分类发展、分类监管、分类考核,提高改革的针对性、监管的有效性和考核评价的科学性,推动国有企业与市场经济融合,促进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对不同业务进行分类核算,根据功能界定和分类结果,按照处于充分竞争行业和领域,处于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领域,主要承担重大专项任务、公益类业务的领域等推进分类核算,做好分类考核。有利于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真正确立国有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
通过分类改革,处理好国企经济责任和社会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