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飞虹舞 徽韵画卷新

专版
   编者按:2024年4月26日,池黄高铁正式开通运营。乘坐动车组驰骋于池黄高铁,可见桥隧相连、站景相融、设计先进,彰显了中国速度、科技人文,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本报开设专版,介绍池黄高铁的建设亮点和站容站貌,展现长三角铁路在勇当服务和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火车头”中增添的一抹徽派神韵。
  蒋雨鸥
  北接荆楚,南连吴越。武杭高速铁路通道是国家“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中的“金腰带”工程。池黄高铁,作为“金腰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松石云海间出发,穿群山、越川泽、通绝隘、联奇景,将池州、九华山、黄山西、黟县东4座车站,串成一弯新月般的珠链,托举起皖南大地125公里的美丽风光,打造成连接天柱山、黄山、九华山、太平湖等风景名胜的黄金线路,发挥着“联网强链”的承启功能,展现出“攒珠累丝”的区位优势,把铁路建设与自然风光、传统文化、科技创新融会贯通,充分彰显池黄高铁在青山绿水及人文沃土中的优势。
  这条路上,新质生产力放射出璀璨的光芒——有优化创新的攻坚克难之光,有精益求精的数智科技之光,有环境融合的绿色生态之光。光聚成线,贯联东西,增强了皖南与东部沿海、华中地区的互动发展,激荡起皖南山区更为雄浑昂扬的新时代交响曲。
  安全性——建设核心
  群峰耸翠,水墨丹青。晨钟暮鼓,梵音袅袅。万籁俱寂的高山峡谷中,隐藏着复杂的地质环境,极易导致自然灾害频发。
  池黄高铁逶迤于崇山峻岭之中,自建设之日起,皖赣铁路安徽公司始终坚持以工程质量和运营安全为核心,着力强化各类设计方案优化,创新思路解决安全难题,加强安全风险管理,紧盯高危作业现场、关键岗位人员,把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每一个环节。聚焦高墩大跨桥梁、不良地质隧道、挂篮安拆等高风险点,狠抓源头防范。加强动态安全监督检查,强化过程防范。开展三查五防安全重点整治,实施全方位防范。
  整个建设过程中,皖赣铁路安徽公司组织开展地勘、隧道进出洞条件、危岩落石、引入既有线方案、梁板场设置等优化设计。积极进行排水系统、隧道洞口和高路堑危岩落石、挖方桥梁的边坡防护,从源头降低安全风险。这其中包括创新采用双层框架加桩板结构基础,穿越深厚岩溶区,通过堆载预压消除松软土体压缩沉降,解决沉降超限问题。对全线隧道洞口逐个排查补强,对路基边坡防护顺延和防护补强。将点锚加固、导流沟、主动防护网、链式引导网、型钢拦导石结构等安全措施优化叠加,通过综合布防提高危岩防护系数、消除落石侵入隐患。对桥梁栏杆、吊围栏和步板补强采用热浸锌构件,提高运营养护维修安全系数。对陡高地形增设永久检修通道,对所有配电线路优化敷设,对站区生产用房并栋设计……
  每一处补强与完善都凝聚着优化创新的力量,既有效解决现场安全难题,又能够最大限度地为后期运营维管提供便利,全方位打造安全优质示范线,守护池黄高铁的安全稳定。
  数智化——闪亮标签
  穿越太平湖风景区和国家湿地公园,国内跨度最大的高速铁路多塔矮塔斜拉桥——太平湖特大桥,如一行凌波白鹭,在湖光潋滟中振翅欲飞。
  长桥卧波处,盛景丹青里。江山如画的背后蕴藏了无数“豪杰”的智慧与汗水,建设者们克服施工中的重重困难,通过数智化软件分析图纸,从设备运维角度开拓钻研,安装大桥塔吊数字化影像系统,利用高清摄像头捕捉吊装区动态画面,实现可视化作业和项目远程监控,极大提升了施工效率。大跨桥梁无砟轨道采用智能腕臂预制平台、单元组合式通信铁塔、大开间无立柱信号机房、桥梁钢栏杆等多项高科技,为特大桥高质量建成打下坚实基础。
  不仅是太平湖特大桥,池黄高铁全线处处闪耀着科技智能的光辉:构建了项目管理系统,将质量、安全、进度、投资等工作内容集成到统一的智慧工作平台;开展BIM技术应用,将接触网、牵引变电所的关键部位、关键工序三维建模;隧道建设采用智能视频监控、围岩监控量测、综合超前地质预报、洞内声光报警、消防预警等信息化系统,应用“锁脚锚管免止浆快速注浆工艺”“Ⅱ级围岩全断面带仰拱开挖工法”,实现软件平台智能管控;引进接触网智能检测仪、接触网动态检测车、变电所巡检智能机器人等智能化设备,让运营单位高效、精准、安全地实时监控和识别线路和接触网的运行状态;与华东设计院、西南交通大学等单位开展科研项目,科学、有序、高效地推进池黄高铁建设。
  数智化,成为池黄高铁建设中一张闪亮标签。科技赋能,让池黄高铁迈出了智慧建造、精益求精的稳健步伐。
  生态美——亮丽底色
  皖南腹地,世外桃源。在这里,大自然用一种秘而不宣的方式,记录着山川奇境与万物百态。建设,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与发展。
  走在可持续发展的环保之路上,皖赣铁路安徽公司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创建绿色工程。他们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深入开展“来时青山绿水、走时绿水青山”主题活动,积极构建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系,以高质量建设维护高品质生态环境。
  池黄高铁全线路基总长13.14公里,大型临时工程优先考虑永、临结合,减少新占地,避开国家公益林及基本农田保护区。轨道工程正线及相邻到发线采用CRTS双块式无砟轨道设计,正线通信线路769.01条公里,联锁道岔61组,电力线路574.38条公里,房建工程总建筑面积53671平方米,尤其是在34座隧道施工过程中,他们始终围绕着对皖南地区生态的保护工作,采用水压爆破工艺开挖隧道,建设隧道洞渣碎石自动加工厂、拌合站污水废渣综合回用系统,四级沉淀确保污水零排放。应用遥感选线,减少占地扰动。通过临时用地复垦、噪音扬尘处理、回收利用废水废渣等环保措施,既减少污染,又节约成本,让池黄高铁在自然风光与历史人文的和谐共存中,历久弥新、生生不息。
  崭新亮相的池黄高铁,沿线可见鹭约鸥盟、湖山淡影。金乌欲坠时,有白发渔樵在汽笛声声中踏浪缓归。动车千里驰骋,扁舟百年如寄。高铁时代,盛景如斯。这幅美丽中国画卷,是古与今的交错,是家与国的交融,更是科技、环保、人文的和谐共生。    动车组列车行驶在双溪特大桥

    池黄高铁线路走向示意图

    池黄高铁董冲隧道

太平湖特大桥穿越太平湖景区和国家湿地公园

扫一扫看池黄高铁宣传片

扫一扫看高铁沿线美景美食

  本版摄影与供图
  殷超 孔令震 吴世良 陈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