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寒
春节的脚步渐渐近了,上海站里旅客往来如织。站内一隅,有个特殊的班组奋战正酣。这个8人组成的班组是上海工务段探伤车间回放工区,工区内由3名党员带5名技师,负责对管内所有钢轨的探伤波形在24小时内进行二次回放和判断,被称为铁路钢轨探伤的“专家门诊”。
与工务其他工种不同,探伤“专家门诊”的关键词是“智能化”,最常接触的作业工具就是电脑。“我们每天每个人负责一个工区的探伤数据回放,一天下来,每人的眼睛至少要‘走’24公里。”党员工长陶国洺说。
“这里的伤损波形有点异常,万工麻烦你来看一下。”办公室里,青年职工王添正目不转睛地紧盯着花花绿绿的波纹,从海量的钢轨探伤数据中搜寻出了一处伤损数据。他口中的“万工”是工区里的技师、党员万俊。
听到小王的呼唤,万俊放下了眼前的活,揉了揉眼睛,凑到了小王跟前,仔细判断这处异常波形。万俊被其他职工称为班组里的“老法师”,从事探伤工作已经有20年了,用他的话说:“干得久了,基本上钢轨会出现的伤损我都见过。我们就像在‘海里捞针’,从海量的数据里寻找可疑波形。”工作数年里,万俊多次被评为党员先锋岗。为完成春运期间的探伤数据回放任务,他经常在电脑前一坐就是10个小时,办公桌上常备着眼药水,“一天下来,我们盯着电脑判断波形的时间还是比较长的,眼药水能缓解眼睛的干涩,是我们的必备用品。”
今年春运,班组里迎来了新的“高科技”伙伴——智能钢轨伤损自动识别分析系统。这个智能化分析系统能完成探伤数据的快速导入,在5秒内完成对3公里探伤数据的分析,并自动框定可疑的探伤波形。班组成员根据系统发现的可疑波形进行二次复查确认,大大提高了探伤数据回放检查的效率。今年56岁的高级技师赵舜是第一个使用该系统的人:“我从事探伤回放工作已经有8年了,眼看着回放工作的智能化程度一年比一年高。今年春运有了这个‘新帮手’,我们的信心更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