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做豆腐

生活


  王东方 文/摄
  民谚称:“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因“豆腐”与“头富”谐音,因此寄予了人们新年要富贵的心愿。豆腐也是武义人的“大菜”,重要性不亚于猪肉。以前农村家家户户在春节前夕都要做上几灶,包括从豆腐延伸出来的豆腐干、豆腐丸、豆腐泡等,这些都是招待客人不可缺少的农家菜。只是豆腐做起来有些烦琐,制作时往往要全家总动员,即使在农村现在也鲜有人做了,制作豆腐的手艺在很多家庭已失传,做豆腐的豆腐架、豆腐桶也已不知哪里去了。
  记得小时候,春节前的三四天,村里的石磨房便排起了长长的磨豆队伍。将泡胀的黄豆磨成豆浆水,这是做豆腐的第一个环节。所用的豆,基本都是自家种的,金黄而饱满,所用的清水则是村里现挑的井水。磨豆是个体力活,因此转动石磨的大多为青壮年,妇女和小孩则站在石磨旁用长勺添水。现在这一景象已成为一些乡村旅游、农家餐馆等地的娱乐活动和认知农耕文化的一个项目。
  做豆腐像磨豆一样也是体力活,但不知为什么,往往都是主妇在做,男主人则给土灶添火,或在边上做一些辅助的活,“豆腐西施”的称呼也许就是这么传下来的吧。
  做豆腐时,母亲先把豆浆水装进纱布做的豆腐袋里,放在一个木架上,木架下是一个“豆腐桶”。母亲使劲揉着把浆水挤进桶里,纱布里留下的就是豆腐渣。不要小看豆腐渣,若加点萝卜丝,或煮或炒,再加点葱亦是一道美食。
  然后将挤出来的浆水煮熟,便是人们平常吃的豆浆。将豆浆从大锅里舀回“豆腐桶”中,加入适量的盐卤,用大勺子把豆浆搅均匀,等待片刻,豆浆就变成了白花花的豆腐花。将豆腐花上方的清水舀掉,将豆腐花舀入用纱布铺就的一个木制方形模具里,用纱布包好豆腐花,盖上木盖,再用重物来压,压力会把剩下的水逼出。一个多小时后,搬开重物和木盖并将其翻转过来,除去纱布,一灶乳白色呈方格状的豆腐便新鲜出炉了。
  在做这几道工序时,大人、小孩可以从喝豆浆开始,接着喝豆腐花,再吃生豆腐,随自己喜欢或甜或咸,或加点辣椒酱、葱花什么的,热气腾腾,美味十足,直吃得全身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