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滨 摄) 陈家玉
正月十五,县城踩街。
县城坐落在淮河之阳的荆山脚下,东西长有千米,街中心立着高大的大禹雕像。大禹像面朝淮河,手指荆山,有喝令大山开道之意,是县城的地标。
这些年,生活好起来了,沿淮的村子纷纷拉起了花鼓灯班子。花鼓灯被誉为“东方芭蕾”,流行于淮河一带,每逢喜庆之日或庆丰收,村民们扔下锄把,换上戏服,敲起锣鼓,歌吟舞蹈,自由挥洒自己的欢乐。县城是花鼓灯兴盛之地,有千年历史。
我们村的灯班子人员多、服装艳、道具新、场面大。除此之外,灯头(班主)五大爷还有一个特别的表演情节设计,要到踩街才能见到。
到了县城的灯班子集合地,五大爷领来号牌,我们村排在第十一。
一声发令枪响,几十套锣鼓一起开打,声浪汹涌,惊起山上的飞鸟,成群地在空中打旋。
踩街的灯班子按照号牌,打起写着村名的旗帜,从西往东接龙而行,浩浩荡荡。队前有踩高跷、跑旱船和装扮成张果老、猪八戒等等神怪的表演。街两边站满了观灯的人,有人给灯班子递烟,有人递水,有人递水果,少男少女发现自己的偶像,还叽哩哇啦地尖叫。
看,我们村灯班子过来了。五大爷打着黄底红字的旗子走在前面,锣鼓队随后,后面跟着二十多个青年男女,男的穿着金黄裤褂,头扎红色头巾,手舞岔伞;女的红衣红裤,头扎绢花,舞着彩扇和手巾,颇为壮观。
走着走着,走到热闹处,突然从我们村的队伍里窜出了一只猴子。猴子抱着个哈密瓜大小的红灯笼在街中间耍玩起来,一串跟头往前,一串跟头向后,左手抱着灯笼,右手搭个眼罩往观众瞧一瞧,手一指,一溜地躺滚到人面前,作揖打躬。一只京巴狗见了猴跑过来,摇着尾巴跟着猴蹦跳。一猴一犬,成了亮点,观众呼啦啦围过来,站满了街面。猴子见队伍一时无法前行,便拿过高头手里的旗子,模仿齐天大圣孙悟空在花果山的桥段,演起了金猴闹春,叫好声一浪高过一浪。
“猴子”是堂哥大平扮的。十三岁的大平学灯三年了。这年恰是猴年。五大爷想到这个创意,但大平的现场发挥,出乎他的意料。花鼓灯的精妙之处,就在随风采柳的即兴。从此,大平得了个“气死猴”的艺名,名噪乡里。
灯班子继续向前,每经过一个店铺门口,店家就噼里啪啦地燃起鞭炮。整个县城沸腾了。
队伍行至大禹像前停下来,每个灯班子祭拜大禹后开始抵灯。
抵灯就是灯班子捉对PK,大平出战的节目是独舞《大圣献桃》。
锣鼓声中,大平扮演的孙悟空,一溜筋斗云来到天庭王母娘娘的蟠桃园,东瞧瞧西望望,见四下无人,便摘起桃子。孙悟空摘得蟠桃,又一溜筋斗云来到县城,来到大禹塑像前,敬献蟠桃。大平的舞蹈自然不在话下,风摆柳、搭凉棚、武松打虎、童子拜观音……一招一式都惟妙惟肖。献桃环节,只见他跪倒在地,望着大禹,不由地动了真情,捧桃,敬桃,拥抱,依偎,尽情表达自己的崇敬。
大禹像前,人越聚越多。大平的表演,深深打动了观众,人人表情肃穆。
家乡元宵节花鼓灯踩街的风俗一直没断,成为淮畔乡村传统节日文化的瑰宝。今年,我要看新灯头大平带领的灯班子踩街和抵灯。长眠在淮河大堤下的五大爷,听得到铿锵的锣鼓声和飞扬的喝彩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