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超
每年的春运都自然而然勾起我求学时的回忆。我老家在皖北砀山,1989年至1992年经历了从砀山前往成都上大学的4次春运,至今历历在目,宛如一幅陈旧又无比生动的画卷,承载着那个时代独特的印记。
那时,绿皮火车是大多数人长途出行的主要选择。砀山站,这座承载着无数学子梦想与离别的小站,在春运返校期间显得拥挤不堪,候车厅到处都是人,几乎没有落脚的地方。每一趟列车到来,站台上人头攒动,人声鼎沸。当车门打开的那一刻,人群蜂拥而至,迎着扑面而来的那股闷热,混杂着各种气味,大家拼命向车门口挤去。车门口顿时水泄不通,人们的脸上写满了疲惫与期待。大伙儿都只有一个想法就是拼命挤上车,携带行李是无法挤上车的,行李都是交由送行的人通过车窗塞进去。
列车上每一处能落脚的地方都挤满了人,有的厕所都挤满五六人。狭小的空间里,人们紧紧地挨在一起,身体无法动弹。我只能双脚踮起,尽量让自己的身体保持平衡,避免被人群挤倒。随着列车缓缓启动,车厢内的晃动愈发明显,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波涛汹涌的大海之中,随时都有被淹没的危险。漫长的旅程,在拥挤和煎熬中缓缓前行。从砀山到西安,这一路上,我只能站立,双脚始终被人群和行李紧紧挤压着,无法得到片刻的放松。每一次列车的晃动,都像是对身体极限的一次挑战。
时光荏苒,一晃30多年过去了。如今,中国铁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铁网络如同一条条巨龙,纵横交错于祖国的大江南北,将城市与城市紧密相连。曾经拥挤不堪的绿皮火车,逐渐被宽敞舒适、设施齐全的高铁列车所取代。
拥挤的春运逐渐成为记忆。现在,走进高铁站,高大宽敞明亮的候车大厅里,人们有序地等待着列车的到来。自助售票机、安检设备、电子显示屏等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为旅客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列车启动后,平稳而快速地行驶在钢轨上,几乎感觉不到晃动。透过车窗,沿途的风景如诗如画般一一掠过,让人赏心悦目,乘坐高铁成为一种享受。
每一次高铁旅途,我都能深切感受到铁路的日新月异,感受到时代的脉搏在跳动,感受到祖国的日益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