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文杰
春运期间,随着列车运转周期加快,设备检修时间变少,如何进行高效的设备普查,确保设备处于最佳运行状态一直是电务部门关注的焦点。
我第一次参加春运设备普查是十几年前的事了,那时的设备履历还是纸质台账。当时芜湖运用车间配属一百多台机车,每台车一本履历,也就是一百多本台账。纸质台账天然的缺陷注定了无法从总体上进行排序搜索、精准查找,每次普查得把一百多本台账全部搬出来翻阅、核对,让我臂力见长。
所有台账摞在桌上,小山一样高,煞是壮观的同时也反映了普查的低效。从台账上看,该设备已超期,安排人员更换后才发现它已被异地工区更换下道。忙活了半天,瞎子点灯白费蜡不说,反复拆装设备也增加了不确定性。
几年后,统一的电子履历逐步代替了纸质履历,可将设备信息一一手工录入表格后,再由专人维护。同时,把各设备的具体信息刻成小标牌,贴在其表面。普查变得高效直观,减少工作量的同时避免了重复劳动。
随着时代进步和科技发展,数年前铁路建立起列控体系。这改变翻天覆地,如果说之前的努力只是建立了一个账号,那么这次是建立了一个系统。该系统划分小单元,以每套车载系统中的每块芯片编制对应的条形码。一排排整齐泛着银光的条形码,不仅让设备的“颜值”大大提高,更将设备普查带入了一个全新阶段。
扫描枪对准条形码轻轻一扫,伴随清脆悦耳的“嘀嘀”声,存储地点、配件寿命、修理记录、流转信息等内容清晰可见,真正实现了铁路动态管理与数据共享,极大地提高了铁路设备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嘀嘀”,扫描枪的声响惊醒了沉思中的我。想想这十几年我亲历春运设备普查的变化:从小山高的纸质履历到电子台账,再到今天的列控管理系统,可以说真是一部设备普查的“三部曲”。每一部展现了“科学、规范、精细”的铁路管理理念,见证着铁路春运的巨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