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偶记

汽笛
  虞晓
  年后在路上遇到一位朋友,他打量我一番便问道:“过年回乡村啦?”“是的,你怎么知道?”“你看你的脸,变黑了,还透着红。”作为曾经的铁路员工,在退休后的第一个春节里,不用值班、不用处理突发事件,早早回到乡村,感觉真的很奢侈。人一旦从容,脚步便慢了下来,目光也慢了下来,脑中似有一根天线释放出去,源源不断地接收到各种声音与图像。
  直冲耳膜的是和尚唱经的声音,很高很整齐,也会唱很久。那是有人去世了,家中正在做法事,心中微微一动,我们在忙着迎新年,可有人永远停留在了这一年。我们满怀期待的明天,他们再也无法抵达。清脆的鸟鸣唤起人的另一种情绪,特别松快,河边一排光秃秃的银杏树上,高低错落停满了百多只麻雀,集体亮开嗓子,叽叽喳喳,好不热闹。婆婆嫌鸟粪污染房屋,鸟声扰了午睡,在栏杆上、树上都系上红绸带,还时不时地冲出去挥动双手,大声吆喝着赶鸟,瞬间鸟群黑压压地飞起,但没过多久,又整整齐齐地落下,人鸟大战一个回合结束。田埂上,一只黑狗、一只黄狗正在追逐,等我略略走近时,一起向我汪汪狂吠,很不友好。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有份简单的美好,就像歌曲《小美满》里唱的:“你看,小狗在叫,树叶会笑,风声在呢喃,不如好好欣赏一秒,迷迷糊糊的浪漫……”
  我的房间在屋西边,一早就能看见太阳升起,十多天的日子里,看见过两个完整的日出。没有用手机拍摄,全神贯注地感受每一刻。静静地立在窗边,短短几分钟里,看天边由一抹红变成一片红,看一道金光射出不能直视,看一轮太阳冉冉升起,普照大地,心中雀跃,新的一天开始啦!有几天醒来就发现浓雾,对,是雾不是霾,因为它灵动薄透,因为置身其间呼吸舒适顺畅。飘着小雨的那天,频频听到路边有人感叹:“这场雨好啊,多久没下啦!”第二天,原本一片枯黄的田地开始泛青,禾苗齐刷刷探出了小脑袋。
  两岁不到的孙子第一次回老家,正是学话的年龄,冒了好多新词。看见有人在河边焚烧野草,他说“冒烟”;鞭炮声四下响起,他说“砰!啪!”;家家户户忙着换春联,贴窗花,大红灯笼高高挂,他看见一盏说一次:“灯笼”。田里有青菜、白菜、芫荽,他对“蔬菜”有了概念;河里有鸭子在游,他边追边喊:“鸭鸭,等等”;吃一口饭就对着树上的麻雀高喊一声:“小鸟”。当然,最开心的是拎着他的小桶,带着小铲子,四处肆无忌惮地挖土。祭祖的时候,最小的他在父母的引导下认真而虔诚地磕头,全场安静,都在默默感受着回家过年的意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