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同行

汽笛
  蒋传柱
  我是合肥车辆段的一名列检乘务员。今年1月初我们值乘的这趟北京丰台至宿松的列车,学生流刚结束,就迎来了务工流。1月21日这天,我当班值乘,巡视车厢时,发现车厢的旅客80%以上都是“70后”,他们操着安庆地区口音,穿着朴素,举止相似,神态安详,回家过年的兴奋和喜悦溢于言表。
  此刻,他们有的夫妻同行,安静地休息;有的三三两两地细声畅聊,聊国事、家事、身边事;有的望着车厢外出神;有的拿出小菜,惬意地小酌……车厢虽略有超员,但并不拥挤。这样整齐的同龄层旅客群,让人惊讶,但又似曾相识。
  因为他们基本上都是在北京的务工人员,他们是北京的小商户、建筑工、装修工,每年这个时候,他们和全国各地所有打工人一样,赶着回家团聚、过年。
  我在这条线路上断断续续也工作近三十年,每年都大概率会碰到这样一个群体——从当年风华正茂的青年到如今年过知命,我们应该都见证了岁月的变迁,时代的巨变。我有时候也和他们浅聊,他们说当年拿着一把刨子、锯子闯北京城的时候,怀着新鲜、迷茫,踏上拥挤的车厢,饿了吃干粮,困了随便靠着眯一会儿。在北京,从一个工地干到另一个工地,眼看着一座高楼起了,又去一块新的地方,建另一座高楼……大家都是从农村出来的年轻人,既不怕苦,也不怕累。年底了,能揣着票子回家就是真本事,因为有钱可以孝敬爹娘、盖房子、娶媳妇……
  他们说,在这打工的三十年里,已经在老家县城买了房,落了户,孩子也培养出来了,考上了大学。生活比起当年,不知好了多少倍。现在还继续打工,是因为收入不错,身体也还行,既能帮衬孩子们一把,也要给自己预备养老钱。
  他们说,铁路发展也挺快的,当年他们出门打张票,比登天还难,而且车厢还拥挤不堪,使尽浑身解数上车了,坐到目的地,人累得几乎散了架。现在好多了,车子又多又快,尤其是高铁,那速度,那舒适,简直像仙人腾云驾雾般就把人送到了。车票也好买了,点点手机,票就到手了,不急的时候,他们还是愿意坐这绿皮车,不仅实惠,比起以前,也舒适了不少。别看现在条件上来了,但节约的习惯还是改不了。
  听他们说了那么多,我也有了些感慨。同为“70后”,正赶上国家改革开放高速发展的梦幻般三十年,我们既是参与者、奋斗者,也是见证者、受惠者。祖国的沧桑巨变反映在我们身上是那么真实、具体而又感触良多。
  我看他们的身体依旧那样轻健有力,眼睛里有光。在风和日丽的美好日子里,我暗暗与他们相约,期待着一起在幸福的征程上再度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