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
“奋进改革新征程、建功铁路现代化”主题宣讲部署以来,集团公司各层面积极响应,开展了一场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讲,在广大干部职工中反响热烈。
开展主题宣讲,是唱响主旋律,引导广大干部职工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上不断奋进、建功立业的关键之举,如果照本宣科,枯燥乏味,不仅让宣讲与受众产生隔阂,效果大打折扣,甚至还会让受众产生反感、抗拒的心理。如何让“有意义”的宣讲变得“有意思”,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把“有意义”的话讲得“有意思”,要拆掉“官话套话”的围墙,用生动的语言和事例“唠”出干货。当下,大批“00后”进入铁路一线岗位,不少“90后”已成为单位骨干力量,对于“Z世代”(1995年至2009年出生的一代人)而言,他们成长于互联网时代,追求个性、崇尚多元,陈旧的宣讲风格在他们面前是“对牛弹琴”“陈词滥调”。如果宣讲者能把“充分认识”换成“划重点”,“高度重视”换成“核心C位”,“担当奉献”换成“杜绝躺平”……打破“次元壁”,结合当下网络热词、流行文化,将年轻人喜看爱听的元素融进宣讲内容中,给理论加点“调味料”,“味道”层次就能丰富起来,大家的“食欲”也自然会增加。
把“有意义”的话讲得“有意思”,要打破“知识垄断”的壁垒,搭建双向互动的舞台。传统宣讲模式下,宣讲者站在台上,如同知识的“分发者”单向输出内容,受众只能被动接受,仿佛处于宣讲“食物链”的最底层。而“有意思”的宣讲,应该是在人人都参与制作的“共享厨房”里烹饪出知识这道“共享美食”。在“共享厨房”里,宣讲者不再是独掌大勺的“大厨”,而是引导大家共同烹饪的“助手”,每个人都能凭借自己对“美食”的理解,选择不同的烹调方式,为知识添上不一样的“佐料”,如此可供大家选择的口味多了,也更能“合胃口”。当知识传播不再是单向输出,受众就能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创造,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与自身经验、兴趣的契合点,从而产生强烈共鸣。
把“有意义”的话讲得“有意思”,要打造“情绪共鸣场”,让宣讲真正深入人心。人的本质是情感动物,有研究表明,大脑处理情感信息的速度远超理性信息,情绪更能在心灵深处留下印记。宣讲如果只以理性为主,只重视内容完整性和逻辑性,轻视情绪联结,宣讲内容就会变成冷冰冰的“知识硬块”,难以内化于心。要推开职工的心门,最重要的就是精准把握他们的心理诉求和情感痛点,深入分析不同群体的境遇和心理。比如,对宣讲内容进行拆解,挖掘与职工工作、生活需求紧密相连的部分,把政策内容转化为满足这些需求的“解题思路”,把抽象理论转化为直击心灵的情感触动点,使其在情感驱动下引发关注和思考,从而成为与宣讲者同频共振的参与者,让宣讲内容真正直抵人心、生根发芽。
春光正好,奋进当时。只有在语言、形式、情感等方面持续发力,用更鲜活的表达、更紧密的互动,更强烈的共鸣,把理论讲到职工心里,才能让“有意义”的理论在“有意思”的表达里落地生根,从而助力集团公司各项工作高效推进,在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中破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