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水根
1982年12月,我郑重地将军装叠好放入箱底,换上了崭新的铁路警服。站在金卫东站派出所的更衣镜前,警徽在阳光下闪闪发亮。那时的铁路公安工作充满挑战,车站里人声鼎沸,绿皮火车喷吐着蒸汽缓缓进站,我和同事们要时刻警惕维持秩序、保障运输安全。
记得一个冬夜,我在巡查时发现一个可疑包裹,立即组织疏散并妥善处置,避免了一起可能发生的事故。这件事让我深深体会到铁路公安工作的重要性。
工作之余,我总喜欢记录下身边的点点滴滴。起初只是简单的执勤日记,后来逐渐发展成向《上海铁道》报、《人民铁道》报等媒体投稿。我的第一篇见报稿件《风雪夜归人》,记录了一群铁路工人在暴风雪中抢修线路的故事,当看到自己的文字变成铅字时,那种喜悦难以言表。渐渐地,我每年都有近百篇报道见诸报端,1987年被评为上海铁路分局先进工作者。这些经历让我明白,文字和钢枪一样,都能守护铁路的安全。
1990年2月,我迎来了人生的第一次重大转型。当调令下来时,我既兴奋又忐忑。从基层派出所到上海铁路局党委宣传部新闻科,从“拿枪”到“拿笔”,这个转变意味着全新的挑战。刚到宣传部时,我对机关工作流程一窍不通,连最基本的新闻通稿都不会写,但我始终相信勤能补拙,虚心向老同志学习,经常深入基层采风。记得第一次独立完成重大报道是京九铁路开工仪式,我提前三天到达现场,走访了数十位建设者,最终完成的通讯被《人民日报》全文刊发。这段经历让我体会到,转型需要勇气,更需要脚踏实地的努力。因为对新闻有热爱,2000年初,我调入上海铁道报社工作,历经8年的勤奋努力,2018年初,成为铁路系统首位通过上海市新闻评审的高级记者。
2018年12月,我开始了第三次转型。从报社记者部主任到芜湖东站工会主席,这个跨度确实不小。刚到任时,很多职工对“笔杆子”出身的工会主席持观望态度,我决定用实际行动赢得信任。为了解职工需求,我走遍了车站每个角落,甚至跟着货检员体验了通宵作业。组织的“铁路人风采”摄影展、“安全知识擂台赛”等活动,既丰富了职工生活,又提升了业务技能。最让我自豪的是,我们创建的“职工心灵驿站”帮助多位同事走出了工作和生活的困境。
如今退休后,我迎来了第四次转型,在上海市记协企业报专委会发挥余热。工作中,我特别注重把铁路人的精神传承下去。每次授课,我都会带上珍藏多年的采访笔记和老照片,让年轻记者们感受铁路发展的脉动。
回望这40年的职业生涯,我深深体会到:人生就像一列不断前行的火车,需要在适当的时机变换轨道。从铁警到新闻人,从基层到机关,从专业技术到管理岗位,每次转型都带来新的视野和成长。特别是在中国铁路飞速发展的时代,我有幸见证了从绿皮车到高铁的跨越式发展,这为我的职业转型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舞台。
我的故事证明,只要保持开放的心态,敢于突破自我,人生就能在不断转型中焕发新的光彩。就像高铁列车不断刷新速度纪录一样,我们的人生也要在持续转型中实现新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