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运一线行】

向着热浪攀登的“逆行者”

——杭州机辆段乔司整备车间检测组岗位探访
要闻
    图为作业人员检查受电弓装置。    (通讯员 龚希文 摄)

  记者 蒋雨鸥 通讯员 道通达
  7月9日8:45,杭州机辆段乔司整备车间检测组里,机车电工应俊和陈雯介刚刚完成一台和谐型电力机车车顶高压设备检验,正在进行数据分析时,下一台机车已缓缓驶入整备场第七股道。
  9:25,机车一停稳,地面设备的检测数据涌向分析平台,陈雯介一一核对。与此同时,等候在三层作业平台的应俊,手持数据传输设备,钻进机车机械间,下载车载数据。
  杭州连日高温下,刚入库的机车表面“炙手可热”,机械间内更是闷罐一般,温度超过60℃。把下载轴报数据的维护器连上6A系统机箱接线屏后,满脸通红的应俊抹了把汗:“这个车跑得远,数据量比较大,下载时间就会久一些。”
  宽度仅容一人通过的机械间内,空气黏稠厚重,每一次呼吸都能感知到机油燃烧的灼热,刺耳的制动放风声在狭小空间内骤响。应俊在黏稠的热浪中丝毫不受干扰,始终专注盯控着设备屏幕,偶尔在汗滴侵入眼睛时,才迅速擦抹一下。
  “好了。”数据终于下载完毕,浑身湿透的应俊,马不停蹄地将数据送去分析,然后再次与“全副武装”的陈雯介回到三层作业平台,准备登顶作业。此刻的整备棚下,温度计显示已逼近40℃,而车顶的“热战”,才刚刚拉开帷幕。
  9:50,开始分闸,检查隔离开关、挂好接地线、升弓验电,确认安全后,在“监护员”应俊的防护下,记者随着陈雯介登至五米高的车顶,扣紧安全绳,步入检验“主战场”。
  踏上车顶的一瞬间,记者便感觉到不同寻常的“火热氛围”,烈日炙烤后的金属表面,空气在热浪蒸腾中扭动变形。站稳后,记者环视车顶:不足10平方米的空间,密布着30多个与列车“性命攸关”的关键部件。
  “要全部检验、清洁。”陈雯介话不多、动作快——给受电弓喷上测漏剂,冲下方喊一声“升弓”,同时掐着秒表计算升弓时间;用测力计测量升弓压力,用测量尺测量滑板厚度;锐利的目光扫过各处螺栓,探查是否松动位移。在测漏剂覆盖的管路接口处,他凝神细察,“有气泡就是裂纹,必须及时更换”。
  一端完毕,陈雯介迅速转战另一端,重复着同样精准、同样规范的工序。受电弓确认无误后,他对20多个绝缘子的状态逐个查验并清洁,“任何裂纹、破损、烧损痕迹都是不允许的,过多的灰尘也会影响绝缘效果。”绝缘子“身高”低矮、位置分散,他必须蹲下才能仔细检验、擦拭,然后再起身走向下一个。
  不同于机械间的闷热,车顶是火辣辣的烘烤。陈雯介一次次蹲下、站起,再蹲下、再站起……湿透的工作服,转眼便被热浪烘干,汹涌的热浪再逼出又一身的淋漓大汗。
  数不清多少回合的“较量比拼”之后,漫长难挨的车顶检验终于结束了。下来时,记者问应俊:“车顶作业至少得有1个小时吧?”应俊哈哈一笑:“才27分钟!平时20分钟解决,一天四五十台车等着呢,必须‘快、准、狠’!”
  10:30,回到班组的二人在检测台前呼唤应答,完成最后的收尾工作,灌下一大杯水。水杯刚放下,新的任务指令接踵而至。
  “这都快中午了,最热的时候,难道不能等一等再去干活吗?”记者回想起滚烫的车顶,依然“心有余悸”。班组副工长封孙杭却摇头解释,“不能等的,暑运期间货运增量,机车检查完都要立即出库上线运行,耽误一会儿就可能打乱运输计划。”
  窗外,一声汽笛,又一列“钢铁巨龙”在滚滚热浪中驶入整备场股道,在目光不能抵达的更远处,更多的机车徐徐而来,排着队,等待“体检”。
  应俊和陈雯介抓起工具包,再次走向三层平台,负责协同配合的地勤司机楼师傅,也从另一个班组休息室推门而出。这一群热浪中的“逆行者”,映照出盛夏阳光中最坚毅的身影。
  截至7月9日,乔整车间已完成货运机车暑期质量整治35台,同期完成入库机车整备2752台。对于始终将保障运输安全重任扛在肩头的机车检修人来说,鏖战酷暑——是夏日热浪中必须完胜的一场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