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流汗是为了保安全

铁路纪实
    修剪杂草

  张阳 陈静 文/摄
  7月的江淮大地暑气蒸腾,清晨6时,位于庐江南下行的探测站,钢轨旁的THDS探测设备正接受党员马强的“体检”。他抹了把额头的汗珠,抬头看了眼天色:“天窗点还有40分钟,咱们把通道门周边杂草清理干净,别让它耽误天窗时间。”话音未落,这位杭州北车辆段合肥动态检测设备车间铜陵班组班组长已握着剪刀走向护坡,两名检修人员紧随其后。
  THDS探测设备全称车辆轴温智能探测系统,作为保障铁路运输安全的“电子眼”。翻开马强的工作日志,密密麻麻记录着千余次故障处理实录。从一代机到四代机的技术迭代中,他总能精准归纳系统差异:“纸上得来终觉浅,要解决设备故障,实践才是最好的老师。”他带领班组将万用表、场强仪用成“听诊器”,在设备检修中练就“望闻问切”的硬功夫。
  暑运期间,满载民生物资的货车依旧昼夜不息。马强的检修包永远整齐地放着测温板等备件,如同医生的急救箱。黝黑面庞上的紫外线印记,是他25年户外作业最醒目的勋章。突然,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划破值班室的宁静:“马强,庐江南上行设备热靶曲线异常。”他立刻通过远程监控系统锁定曲线跳变,“典型的热靶故障,必须赶在首趟货车前排除。”
  此刻是9时整,38℃的钢轨热浪蒸腾,马强带领团队展开“设备手术”。“先断电、再验电。”他半蹲在轨旁,探头箱内的热浪瞬间蒸透工装,15分钟后安全帽帽檐滴下的汗珠在钢轨上呈现出深色圆点。经过室内外协同作战,热靶曲线终于恢复正常。据悉这次故障还催生了马强团队的“设备健康度远程巡检系统”,可实时监测探头电压、热靶温度等12项参数,暑运以来已成功预警隐患12起,班组设备故障率同比下降50%。车间党总支书记孙振球感慨地说:“他们总结的高温检修法,让设备稳定性上了一个新台阶。”这会儿,车间工会已送来防暑物资了,马强将盐汽水递给新职工:“暑运期间每小时必须补充含盐饮料。”班组墙上的《防暑降温作战图》详细标注着饮水点与撤离路线。谈及持续攀升的货运量,马强望着延伸向远方的钢轨,目光坚定:“我们多流一滴汗,重载货物就多一分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