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雨
凌晨三点的杭州北站,铁轨在月光下泛着银光,我拿着手持电筒,俯身查看风管接口,这是我作为连结员在岗位上度过的第912个夜晚。
初到北站时,师傅总说“咱们是铁路枢纽的绣花人”,那时的我对这句话似懂非懂。直到第一次爬上震颤的调车机车,老式机车的轰鸣声顺着铁梯震得掌心发麻。师傅半蹲在车厢缝隙间,双手稳稳托住两根风管,大拇指精准按住橡胶圈。随着“咔嗒”一声脆响,金属卡环严丝合缝,制动风路瞬间贯通。
“铁路上没有差不多。”他用戴着手套的手指叩击接口,“毫米误差,就是安全与事故的分界线。”那一刻,我望着延伸向夜色深处的铁轨,第一次意识到这份工作的重量。
真正的考验在一个暴雨倾盆的深夜降临。一趟小运转列车因风管老化突发漏风,必须立即更换。雨水顺着帽檐灌进衣领,我和同事们在泥水里深一脚浅一脚,用双手护住备用垫圈。对讲机里调度的催促声不断,心跳几乎要盖过雨声。“别慌,按流程来!”师傅的声音穿透雨幕。我握紧锈蚀的卡环,金属倒刺划破手套,鲜血混着雨水滴落。反复调试数十次后,终于听到部件嵌合的闷响。看着列车安全驶出,我们浑身湿透却相视一笑——原来守护安全的每一步,都需要毫厘不差的坚持。
四季在铁轨上交替,悄然记录着我的蜕变。寒冬时,戴着棉布手套的手指,要在结满霜花的闸链处反复摸索链节松紧;盛夏里,即便套着厚实的防护手套,仍能感受到钢轨蒸腾的热浪。弯腰检查连挂间隙的动作,早已成了刻进肌肉的记忆。
某个寻常的夜班,我蹲在车厢旁检查制动软管,偶然抬头,银河横亘在站场上空,万千星辰与信号灯交相辉映。那一刻,所有的疲惫都化作对这份工作的敬畏——在这平凡的岗位上,每一次精准操作,都是对责任的无声坚守。
如今,我也成了新人眼中的老师傅。手把手教他们通过风管连接处的气压声判断密封状态,用巧劲分离生锈的卡环时,总会想起师傅当年的模样。“这些风管是列车的血管,我们的双手就是它的脉搏。”当金属卡环再次发出清脆的“咔嗒”声,我终于读懂了师傅当年眼中的期许。在这纵横交错的铁轨间,我们这群“绣花人”仍在用青春校准安全的刻度,让每一次精准对接,都成为岁月里最坚定的回响。
晨光初现,新的列车缓缓驶入站区。我整了整被晨露打湿的工装,迎着朝阳走向车厢。铁轨延伸向远方,而属于铁路人的青春,永远在毫米之间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