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赋能 融合提效

——南京东机辆段标准化规范化安全生产指挥中心建设纪实
要闻
  记者 朱明轩 
  在长三角铁路网的澎湃脉动中,南京东机辆段地处枢纽要冲,任务量连年高居全局前列。面对日益复杂的运输组织与安全保障挑战,该段以“标准化+数字化”为引擎,全力锻造标准化规范化安全生产指挥中心,革新管理模式,依托数智赋能,以驱动安全与效率深度协同进化的创新实践,在保障运输安全、提升运输效率的征途上释放出强劲动能。
  立柱架梁 以标为尺
  夯实指挥中枢管理根基

  万丈高楼平地起,安全指挥体系的稳健运行,首重管理基础的磐石之固。南京东机辆段深谙此道,将“整章建制”作为标准化规范化安全生产指挥中心建设的开篇之笔。
  翻阅该中心精心编制的13个工作清单和35张关键作业流程图,脉络清晰、语言凝练。为每一个岗位、每一项操作提供了“干什么、怎么干”的精准导航。正如该段段长付长勇所言:“‘立标准、定清单、理流程、控关键’是筑牢安全防线的基石。”
  早在建设伊始,该中心就聚焦“生产运输组织、机辆应急指挥、动态检测监控、数据统计分析”四大核心职能,制定了《安全生产指挥中心管理实施细则》,精心构建起覆盖交接班、例会等关键环节的24项内部管理制度,重新细化编制工作清单、关键作业流程图和作业指导书共计61册,为规范管理提供了制度遵循。
  驻足于宽阔宏伟的安全生产指挥中心大厅,生产调度、应急指导、统计分析、动态监测四大核心台位群,呈扇形有序分布在400寸LED电子巨屏前。借力机辆一体化改革,该中心融合车辆应急、运用组织等职能,重构安全生产指挥中心组织体系,明晰了7个工种、16个岗位,构建起集约高效的机辆运用生产组织新格局。
  人才是根基,技能是利刃。该中心坚持唯才是举建团队,41名成员均从指导司机、机调员、工班长等生产骨干中遴选而出。更高频次更高要求的“每日一学”“每月一考”,辅以常态化补强培训和现场跟班添乘,确保业务技能持续精进,为指挥中枢注入不竭动能。
  不久前,中心成员汪斌、刘学俊两位成员在协调处置一起机车故障时,反应迅速、处置得当,成功消除了安全隐患,在次日的碰头会上获得了表扬和奖励。
  这生动体现了考评机制的正向激励已悄然转化为守护安全的实际行动。该中心创新深化“1+10+N”考评体系,坚持专业主导,强化检查验证与结果共享,量身定制15个考评项目,精细制定86项考评标准,推动工作质量螺旋上升。
  中枢调度 数智融合
  驱动运输生产高效运转

  在机辆一体化改革浪潮下,该中心以打造“集约平台”为支点,撬动起运输生产全链条的效能跃升。
  5月17日,一则紧急调度命令抵达该中心,涉及全路64个车次,该段担当其中2个车次的值乘任务。
  时间紧迫!若按传统流程,手动分解、邮件传递、电话核对、人工销号,至少耗费30分钟。但依托该中心全新研发的调度命令智能管理系统,只需轻点鼠标,系统瞬间就能完成车次自动识别、部门人员精准关联,命令信息在线上无声高效流转,短短10分钟,原本需要多人协作、电话传真嗡鸣的场景,被静默的电子流取代。屏幕上,命令状态清晰可视,预警提示精准到位,调度命令实现了“不错、不漏、不丢线”的精准管控。
  该系统颠覆了传统人工模式带来的效率瓶颈与疏漏风险,创新“1+1+N”的调度命令流转模式,捋顺了机辆调度计划管理,规范了生产组织流程,统一下达运用检修生产计划,组织各部门协调配合,高效合理配置机车、机班,显著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人为失误,形成了“双比对、双核对”“智控、人控、互控”的安全闭环。今年春运期间,该段共计开行临客3708列,分解命令372项,大幅缩短工作时间,提升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5月初,该中心统计师张举在分析数据时发现,管内京沪线某区段技术速度有所下滑。他随即联系运用科,通过提升操纵水平、保障达速运行、减少中间站停留等精准举措,使该区段技术速度显著提升。统计分析与运输组织的深度融合,让该段技术速度指标始终处于全局领先水平。
  数据还为科学使用人员提供了支撑。该中心每季度精准“画像”机车乘务员结构,预测晋升通过率,结合晋升考试、集中修、货运上量等阶段性任务,科学实施干部代班、新司机启用、双证司机统筹、跨交路调整等内部挖潜策略,确保“有车必有人”,支撑长三角铁路网节点任务“应接尽接”。同时,将重点列车按性质划分为4个等级,分级明确人车组织、添乘把关、运行揭示交付、机辆质量管控等7项要求。今年以来,281趟重点列车全部实现安全稳定开行。
  数据流驱动业务流,智能系统消弭信息孤岛。安全生产指挥中心化身为精密高效的调度引擎,推动该段运输生产在标准化轨道上加速前进。
  协同攻坚 一体联动
  锻造高效应急处突铁军

  该段每日担当37条主要线路、图定699.5对列车牵引任务,以及53个作业点调车作业任务,运营总里程达7897公里。面对瞬息万变的运输现场,应急处突能力成为核心战斗力的终极检验。该中心聚力构建“协同联动”新生态,将应急响应从分秒必争推向高效协同。
  不久前,一列该段担当的列车在途中突发故障,醒目的报警信息瞬间点亮应急指挥台。值班主任果断启动应急方案,几乎同时,安全科、技术科、运用科、值班段领导的电话被同时接通,要求立即赶往安全生产指挥中心参与应急处突,不到3分钟,相关人员就悉数就位,目光聚焦大屏小屏,进入“战时状态”。
  中心巨屏实时投放着现场画面;应急指挥台前,该段自主研发的机车全机型VR可视化系统,将故障机车的内部构造、关键部位等以三维立体形式清晰呈现。指挥团队得以突破空间限制,“身临其境”地靠前指挥,精准指导司机开展应急处置。在各部门的通力协作和系统研判下,仅用26分钟就高效排除了故障,列车恢复开行,区间恢复畅通。
  这高效协同的背后,是该中心精心构建的“1+2+4+N”应急指挥体系:值班主任为中心统揽全局,应急指导和动态监测员辅助指导,4个专业部门提供技术支持,48人专家团队全天候后台待命。他们还动态完善了39项应急预案、621个应急看板,将调度、机车VR、人力资源等6个信息系统整合至应急管理平台,实现了各类数据“一站式”调阅,为快捷高效指导现场应急处置提供了强大信息后盾。通过不打招呼、场景随机的“双盲”演练反复淬炼团队,确保分工明确、响应快速、协作无间。
  5月24日15:40,该段担当的某趟列车疾驰在京沪线上,驶近周泾巷至硕放区间时,机班发现接触网上悬挂着一个约40厘米的白色塑料袋,司机果断断电降弓安全通过,随即向车站及指挥中心报告。
  该中心迅速通过远程视频确认了异物状况及位置,并立即通知了后续三趟列车采用同样方式安全通过,不仅将潜在风险化解于无形,还大大减少了对运输组织的影响。
  防患于未然,才能决胜千里。动态监测台的前哨作用在此刻彰显无遗,成为运输安全全天候的“无形守护者”。“我们融合了智慧安防消防、6A、CMD等7大智能系统及8处关键区域视频监控,职责涵盖移动固定设备监测、现场作业实时盯控、故障超前预告及应急延伸支持。”该中心主任骆明强介绍。自去年11月份成立以来,已累计完成“三异”、弓网等超前预告186次,参与应急指挥80次,盯控重点作业208次,成功中断危险操作5次,为运输安全构筑起一道坚实的多维度“防火墙”。
  从规章制度的精雕细琢到数智平台的聚合赋能,从运输链条的高效调度到应急处突的协同攻坚,南京东机辆段安全生产指挥中心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之路,是一条以“标准化+数字化”双轮驱动、深度融合的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