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杭州铁路博物馆

汽笛
  张文轩
  我是杭州物流中心的一名职工,记得入路第二年,单位组织我们青年职工到附近的杭州铁路博物馆参观。带队的铁路前辈说,该馆是一座集中展示浙江及长三角地区铁路发展历史的专题博物馆,也是一座记录时代青年生活的宝库,蕴含着铁路发展历程中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一进入展馆,两件“镇馆之宝”深深吸引了我:一件是一段1907年沪杭铁路使用的汉阳铁厂钢轨,轨腰上铸有“汉阳造”,旁边是一段1932年浙赣铁路使用的德国进口钢轨。两者形成鲜明对比,直观地反映出中国近代铁路工业的艰难起步。
  另一件是一台编号为8419的建设型蒸汽机车,它曾服役于金千铁路,驾驶室里还保留着1978年司机手写的《焚火操作要领》,内容是:“上坡前20分钟需加厚煤层,避免气压不足。”身为铁路人的我,在珍贵的铁路文物前久久驻足……
  除了历史实物,馆内还设有沉浸式展厅,复原1937年淞沪会战期间杭州站被炸的场景,配合馆藏《沪杭甬铁路抗战损失统计表》,其文献记载:被毁机车37台、桥梁52座,以及一份泛黄的《军列夜间行车守则》,部分内容为:“遇空袭时,司机须关闭炉门,以湿棉被遮盖车窗。”
  展板上还有一枚勋章实物,介绍一位名叫孙义德的司炉工,在敌机扫射下用身体护住机车注水器,确保将弹药送往前线,战后被追授“铁魂勋章”,让人感到这枚勋章沉甸甸的分量。
  在特色展柜里,展出20世纪80年代艮山门站“铁路菜市”的相片。画面中,清晨5点,郊区菜农通过铁路通勤车将蔬菜运进城,乘客甚至可以直接在车厢里交易。相片文字说明中记载着当年《鲜活货物运输规章》:“禽畜车厢需每日冲洗两次。”
  小站慢车浓浓的烟火气息扑面而来,而如今铁路生鲜运输时的自动温控系统与数据,是对这份档案的跨时空回应。
  在展馆的第二部分,详细介绍了江墅铁路和杭江铁路从建设、运营、发展的全过程,再现了当年铁路建设者们的艰辛与付出。
  参观完这座博物馆,我发现它不仅是历史文物的陈列,更让参观者直观感受到铁路建设发展背后的感人故事。今天,复兴号以350公里的时速掠过当年蒸汽机车经过的曲线时,这些展品不再是普通的物件和故纸,而是一把丈量发展的尺子,一头连着道钉与血汗的昨天,一头指向光辉灿烂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