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庆
握着手中泛着墨香的《铁路机车司机履历档案》,指尖划过档案封皮上“安全”“责任”“传承”几个烫金大字,忽然意识到这些泛黄的纸张、工整的记录,早已不是简单的文字堆砌,而是一代又一代铁路人用汗水、热血甚至生命书写的时光密码。当我以动车组司机的身份翻开这些档案时,那些在铁轨上飞驰的日夜,那些藏在档案里的温度与力量,正悄然叩击着我的心门。
第一次见到老师傅的《机车乘务员任免通知》,是在段里的档案室。1985年的纸张,边缘已微微卷起,钢笔字却依然苍劲:“经考核,任命XXX为蒸汽机车司机,分配至合肥机务段运转车间。”档案里夹着一张黑白照片,老师傅穿着洗得发白的制服,站在蒸汽机车旁,安全帽下的眼神里满是骄傲与郑重。
顺着档案往下翻,“安全行驶里程”从“0”开始,逐月累积成“10万公 里”“50万 公 里”“100万 公里”……每一个数字背后,都贴着一张小小的“安全合格证”,泛黄的纸上盖着不同时期的红色公章。
这些档案让我明白,铁路人的初心从来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藏在每一次出勤前的指纹打卡、每一次出勤传达记录签字、每一本司机手账里。当我穿上制服、佩戴好肩章,当我在动车驾驶室里核对每一条调度命令,那些躺在档案里的“老故事”,早已化作血脉中的责任——原来我们接过的,从来不仅仅是一把车钥匙,更是几代人用严谨与坚守砌成的“安全长城”。
铁路档案的神奇之处,在于它从不只是“过去时”,更是“进行时”和“将来时”。当蒸汽机车的轰鸣变成动车组的“贴地飞行”,当纸质档案变成电子数据库,不变的是每一笔记录里的认真,是每一份传承中的热忱。
作为高铁司机,我愿把每一次启程、每一次制动、每一次安全抵达,都写成最工整的“档案”。最好的档案感悟,从来不是纸上的千言万语,而是脚下永远滚烫的铁轨和心中永远清晰的“安全刻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