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过程规范管理 全方位提升能力
持续推进标准化施工管理

徐州工务段
专版
  徐州工务段针对近年来大体量施工任务,积极推进施工管理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抓源头控过程防风险,确保了施工安全有序。
  坚持先谋后动,确保资源有效利用。一是合理摆布生产任务。抓住铁路补网强链契机,在集团公司大力支持下,积极开展设备基础提质改造工程。注重顶层设计,以临近大修、大站场枢纽、基础设备病害等为重点,制定了段2024年至2026年薄弱设备提升三年规划,按照轻重缓急,合理安排年度施工计划,按季月精准实施。上半年对徐州北、云台山等9个站场实施了标准化创建,完成线路项目29个、路桥工程13项。二是注重方案源头设计。按照内容、风险、标准、措施“四明确”的要求编制“一日一案”,坚持全区域、全设备、全项目、全病害整治“四全”施工理念,将工前调查作为方案编制的前置条件,由分管领导组织对施工现场进行全面调查,同步将电务、供电专业相关内容纳入方案,全项目编制“大修+维修”施工组织方案,实现一次施工区域内设备整体达标。三是优化天窗资源利用。坚持“三个转”理念,根据管内天窗特点,因时因地优化施工计划,实现施工天窗资源阶梯利用。针对管内西陇海下行春季天窗早的特点,有效利用时间差,优化施工顺序,改为从西向东逐站推进。
  推动标准管理,确保施工过程受控。一是强化工前准备。树立“七分准备三分干”的理念,将准备工作作为施工项目第一道工序。人员上,组织对所有参与施工人员进行培训,做到人人持证上岗。物料上,积极与生产厂家联系,确认技术标准,排定供货急缓顺序,同时优化轨道车运力资源,采用“仓送卸换收售”流水线一体化作业模式,上半年完成送达新枕5.7万根,道岔63组,解决了制约施工的瓶颈问题。设备上,制定了大机维修等施工准备标准,将病害整治、胶垫统型、精测等工作纳入前期准备,并组织验收评定,对不符合施工条件的区段不予安排。二是严抓安全管控。结合每次施工精准研判风险点,多措并举抓好风险管控。强化制度落实:统筹落实“三个不得”、上道作业“四严禁”和“八项制度”等规定,提炼出段施工“十项禁令”,作为禁止性行为严格执行。开好点前布置会:针对当日施工影响范围、行车条件、安全风险,从施工负责人到作业组长、关键岗位,再到职工、劳务工,分层交底到最小作业单元。强化防护体系管理:提出“全天窗、全防护、控作业、严执标”防护作业理念,建立防护员考核淘汰机制,上半年取消防护资质3人;针对站区施工采取关门式防护,在区域四周设置隔离绳和安全防护网进行隔断式防护。强化干部盯控:集中修首尾两周全部由领导班子成员盯控,部分重点施工必须由分管领导把关,并细化了干部把关盯控10项清单,对盯岗行为进行规范。用好视频盯控手段:现场设360度全景摄像头438个,配发智能巡检仪300台,在调度指挥中心设置施工盯控专岗,按施工类别划分“五色”盯控,将扰动基础施工作为红色最高等级全过程盯控,其他施工按橙、黄、蓝、白色全覆盖分时段抽查,对作业情况、关键环节实时盯控纠缺。三是严格质量落标。坚持以质量为根本,树立“精品大修”理念,推进质量管理标准化。抓细标准制定:对各施工作业流程和作业标准进行梳理优化,编制了“三图三表”模板,制定了不同施工项目作业标准和达优验收标准。抓实质量措施:卡控“四个到位”,实施“五清”管理,即每日施工确保准备工作到位、施工配合到位、计划组织到位、质量把控到位;做到项目方案清、工作量清、技术标准清、质量卡控点清、验收评价清。抓深专业融合:在标准化站场创建、道岔补强、大修等方面加强与电务沟通协作,在线型、线位优化时与供电沟通协调,路基施工必须由电务、通信等单位参与现场交底,做好光缆保护。
  强化基础建设,整体提升施工能力。一是持续提升施工组织能力。上移生产组织,压实主体责任。将13类施工复杂、工作量大的施工由段组织重点维修车间统一实施;对项目单一但时间跨度长的施工组建专门项目部实施;对风险小、工作量小的施工,由属地车间组织实施。二是积极推动科技创新。装备上,积极推广挖掘机、换枕、清筛等中机和液压捣固机的集中使用,为施工现场配备便携、锂电式工机具,不断提升机械施工能力。创新上,研发“新轨排两用四轮小车”,单次节约劳力18人、时间12分钟至15分钟,并自主研制道岔大修“道岔转辙部分和轨头保护装置”“螺旋道钉定位器、人力抬枕器”等装置,为道岔大修提供安全和时间保障。工艺上,总结了轨道车吊装“五吊法”,道岔拆旧时间由40分钟压缩至20分钟左右;探索使用分体组装预铺、现场组织拼装的新工艺替代整体预铺、整体更换的传统施工模式,突破了小场地施工限制。三是努力打造施工队伍。坚持做强做优两个重点维修车间,以年轻骨干为主体,配强精干力量,生产资源向重维车间倾斜,组建“党员突击队”,持续深化创岗建区、品牌创建实践活动,两个重维车间每年参与施工800余次,形成工务施工“铁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