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泥水中较量
程欣然
7月29日,杭州供电段萧山电力工区严阵以待,与“竹节草”展开较量。早在台风来临前,工区就已做好一系列准备。此刻,技术员王煜涛正整理着出巡小队反馈的数据。另一边,复示系统界面始终亮着,这方小小的屏幕是设备安全的“千里眼”,值守人员解宝锦正关注着设备有无异常情况。
午后两点,工区的院子里积起了水洼,台风“竹节草”带来的雨幕越拉越密。抢修料间,职工们穿梭在整齐的料架间,料架上的水泵、编织袋、铁镐、铁锹、箩筐、畚箕摆得整整齐齐,一旁的应急发电机突突作响,机身微微发烫。孙勇掀开油箱盖,用手指敲了敲箱壁,确认油量充足后直起身:“再检查一下抢修照明是否正常。”孙勇是工区的老师傅了,他的话语里,藏着三十年防汛的底气。随着一声声开关轻响,数道光柱刺破料间潮湿的空气,在墙面上投下清晰的亮斑。
此时,防汛重点区域的巡查小队正深一脚浅一脚地蹚水前行。这支由党员组成的突击队臂戴红袖章,在雨幕中格外醒目。带队的工长俞民伟走在最前面,胶鞋里灌满了泥水,每走一步都发出“咕叽”的声响。“水位线将近五十厘米了,大家小心些。”他的声音穿过雨帘,带着不容置疑的沉稳。作为工区的“大家长”,他很清楚,二桥至盈宁自闭线的电抗器所在之处是块难啃的硬骨头——这里地势低洼,往年强降水时,积水能漫到大腿根,浑浊的水流裹挟着杂草往设备底座涌。
俞民伟往水里探了探脚,干脆将裤腿挽到膝盖,踩着水里的碎石子往前走,每一步都带起浑浊的水花。队员们紧随其后,手里的探杆时不时插入水中,探查着隐藏的坑洼。绕着电抗器巡查半周,俞民伟在混凝土台基边停住脚步,指尖在台面上轻轻敲了敲:“幸好前阵子将基础垫高了,不然这会儿又遭殃了。”他抹了把脸上的雨水,顺着他的目光看去,积水刚好在垫高的混凝土台面下两指的地方打住。“这边的排水沟再清一清,别等雨大了排泄不及。”话音未落,大家已拿起铁锹,弯腰清理沟内淤积的泥沙与落叶,水花溅在每个人的工装上,与雨水混在一起顺着衣角滴落。
不过二十分钟,原本半堵的排水沟便露出了深褐色的沟底,淤积的泥沙与腐烂的叶片被堆在沟边的空地上。俞民伟探身看了看,水流裹挟着雨水顺着沟道哗哗淌出,原本在沟口打转的漩涡渐渐平息,浑浊的水势明显加快了流速。“这样就保险了,哪怕雨再大两成,这沟也能兜得住。”队员们相视一笑,手里的铁锹往泥里插得更深,又往沟尾清了几米,直到确认整条排水沟都畅通无阻,才直起酸痛的腰杆,继续往下一个巡查点赶去。
天色渐暗,雨幕浸得暮色愈发浓重。俞民伟带着队员们往工区折返。应急灯在雨里晃成移动的星点,职工们返回工区全员值守,料间里的物资随时准备奔赴战场。这风雨中的坚守,环环相扣,只为保障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