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信号灯
杨昊骋
7月30日凌晨三点,杭州电务段宁波信号车间监控室的窗户在狂风中震颤。检查工区副工长王星南盯着监控屏上跳动的曲线,指尖无意识地敲着桌面。窗外,台风“竹节草”的咆哮声正一浪高过一浪。
早在台风预警发布时,宁波信号车间主任王节雷就强调:“‘竹节草’不是演习。”宁波信号工区的周瑜跟着党员工长周雷磊,一头扎进风雨前的死寂里。闷热的空气裹着汗水,浸透了他的黄色工装。在宁波站东岔区,周瑜半跪在湿漉漉的道砟上,手指一寸寸抚过转辙机外壳的防水胶条,仔细检查胶条边缘细微的硬化卷曲。身旁的周雷磊用身体为他挡住扑面而来的大雨,周瑜知道,这是师父对他的关爱。汗水顺着眉骨流进眼睛,他眨眨眼睛,手却没停下来。
“信号机稳固!”“设备箱盒密封良好!”对讲机里各组的报告声此起彼伏。周瑜直起身,揉着发酸的腰,望见周雷磊已俯下身子,仔细排查排水情况并疏通。
“竹节草”的魔爪终于彻底撕碎夜幕,狂风裹挟着暴雨劈头盖脸砸来,应急头灯的光柱奋力刺入混沌的雨帘,却只能照亮身前几米,能见度骤降至不足十米。积水疯狂上涨,迅速漫过脚踝、灌满绝缘胶鞋,每前进一步都伴随着沉重的“扑哧”声,如同在泥泞中跋涉。目标明确:严密排查隐患点,确保电务设备动态尽在掌握。队员们顶着瀑布般的暴雨,有序展开拉网式检查。俞伟奇一边指挥,一边提醒室内作业人员:“盯紧道岔曲线,注意其他小组轨旁设备检查反馈!”对讲机里,其他小组在暴雨中断断续续的报告声此起彼伏,共同严密监控着整片区域的设备动态。
这一晚,他们在天地连成一片水幕的极端天气中,跋涉近6公里,如同移动的堡垒,巡检了所有咽喉要道的道岔设备。雨靴里冰冷的积水,早已被奔波的体温和战斗的热忱“焐热”。
天窗结束,作业人员全身湿透返回车间。推开门的瞬间,饭菜的香味扑面而来。桌上是后勤组准备的干爽工装,叠得整整齐齐。“小瑜,还行吗?”周雷磊递来一个热乎乎的茶叶蛋。周瑜点点头,一口热乎乎的姜汤从喉咙暖到胃里。这个他待得比家还久的地方,在台风最肆虐的时刻,依然亮着灯、温着饭在等他。
清晨六点,风雨仍无减弱之势。周瑜瘫坐在值班室的椅子上,他脱下沉重的雨靴,积水猛地泼溅在早已湿漉漉的地板上——这几乎是每个当班同事的标配动作。脚掌被泡得发白发皱,但他知道,此刻,还有很多双脚掌正在风雨中坚守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