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应果
盛夏的上海,暑气蒸腾,上海铁路博物馆里却涌动着参观的热潮。7月22日下午3点多,三个拖着拉杆箱的年轻人格外显眼——他们是来自南京的准大学生,尽管额角渗着汗,衣衫也被浸湿,目光却紧紧锁在展柜里的老物件上。“高考完就想着来上海,专门挑了这种藏着历史故事的地方。”姓张的男生笑着说,语气里满是对抗战历史的探究热情。
“轰,轰,轰……”展馆里隆隆的枪炮声,引起了参观者的驻足观看,令人唏嘘不已。一段片长3分钟的黑白影像画面里,呈现的是1937年8月28日的上海南站,在日本侵略者飞机的疯狂轰炸下烟雾弥漫,沦为废墟,断壁残垣间,人群四处避逃,一个大脑袋的幼童号啕大哭,哭声穿透了岁月,让周遭瞬间安静下来。旁边的照片和史料更清晰地记录着:当年8月,上海北站和京沪、沪杭甬铁路管理局办公楼(如今的集团公司机关1号楼)等建筑被轰炸得千疮百孔,满目疮痍,惨不忍睹。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八·一三”淞沪之战88周年。展馆内带着硝烟痕迹的展品,成了参观者触摸抗战历史的“窗口”。
转身走进另一处展区,《走进高铁时代》的科普读本被不少孩子捧在手里。“你看这书上的高铁,再看看墙上淞沪铁路的老照片,变化太大了!”一位妈妈指着展品对孩子说。她觉得这种能看、能听、能触摸的展览,比课本上的文字更让孩子有感触。
1876年7月,中国第一条运营铁路——吴淞铁路在上海诞生。汽笛鸣响在这个古老的国度,拉来了一个工业文明的时代。“我们就想让孩子们看看,从过去到现在,铁路变好了,国家也变强了。”上海铁路博物馆负责人一边带着参观者讲解,一边介绍,开馆这么多年,来的观众里超过六成是青少年,今年暑期已经安排28场讲解,接待量比去年同期多四成,不少家庭都是奔着“红色研学”来的。
博物馆是传承历史、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文化阵地,每件藏品,都是时代的见证。这座按1909年沪宁铁路上海站一比零点八复刻的英式建筑里,藏着近千件展品。该博物馆现为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工业旅游优秀单位、全国铁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馆内展陈有大量历史图片和铁路历史档案资料,融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从“革命烽火”展厅里中共一大代表赴嘉兴的史料,到高铁时代的模型,50多个展项串起了铁路的百年变迁。2004年8月28日,展馆对外开放,截至今年7月22日,累计接待130万人次,单日最高接待逾700人次。
夕阳透过玻璃窗照进来,落在孩子们认真的脸上。在这里,历史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历史记忆,在暑期的热流里,悄悄在年轻人心里埋下了种子。正如那三个南京学生离开时说的:“从淞沪铁路的铁轨,到现在长三角密密麻麻的高铁网,这就是实实在在的中国力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