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有”工作法助力打赢攻坚战

——合肥电务段合肥东信号车间高效推进比亚迪专用线下塘集站扩建工程纪实
综合新闻
  通讯员 高子俊
  今年3月,比亚迪生产基地专用线引入淮南线下塘集站扩建工程正式启动。合肥电务段合肥东信号车间承担关键任务,包括既有电缆迁改、老站场电务设备拆除、新设备安装与调试,为后续道岔插铺和股道扩展打下基础。面对工期紧、任务重、技术复杂等多重挑战,该车间以重点工作有方案、工作推进有计划、执行过程有检查、发现问题有整改、工作成效有评价“五有”工作法为主线,系统谋划、精细管理、严格管控,全力保障工程安全、优质、高效推进。
  系统谋划 方案与计划并行
  车间坚持“方案先行、计划管控”,在工程启动初期便提前介入,组织技术骨干与施工单位反复研讨,针对关键环节,制定翔实的专项施工方案和应急预案。
  “既要保进度,更要保安全。”车间主任张代平介绍,“我们在方案中明确质量与安全控制点,每道工序都有对应标准和专人负责。例如电缆埋深,站内须达0.8米,区间须达1.2米,过轨必须加装防护钢管,这些均为硬性要求。”
  为确保计划有效落地,车间严格执行“四级计划管理”机制:总体计划由段领导统筹,月度计划由技术科把控,周计划由车间部署,日计划由工区执行。
  6月17日,下塘集站开通启用新站场联锁设备。车间在研究施工开通方案时,预见到新电缆配线的准确度将是影响整个施工安全正点开通的最关键环节。为此,车间与施工单位共同制定了详细的施工配线倒接方案。将新老电缆用绿红颜色标签标注清楚并标注好用途、分线盘电缆配线作业量分配到人、明确好配线安装工艺标准,提前编制好配线表和配线派工单,细化了工具、仪表、备用器材的到位情况;施工当日,各项施工专业组人员分工明确、衔接流畅。最终,原本计划290分钟的施工点,仅用248分钟就高质量完成施工配合任务,施工安全顺利开通。
  过程严控 检查与整改闭环
  车间构建起多层次、全方位的质量安全监督体系,确保每一环节处于受控状态。在日常施工中,安全工程师丁宇带领青年突击队,使用测距仪等工具对信号机限界等关键指标进行复核。“我们实行检查记名制,谁检查、谁负责。”丁宇说。
  信息化监控手段成为过程监督的“第三只眼”。车间在关键作业点设置了4个高清摄像头,实时回传画面至监控中心。监测盯控人员黄思雅表示:“通过视频系统,我们可同时监控多个施工作业面,发现违章作业和施工工艺质量问题能及时做好提醒整改。”
  对日常施工中出现的问题,车间实行“颜色预警+闭环管理”。一般问题黄色预警,严重问题红色预警,特别严重立即停工。安全管理工程师李军介绍:“所有问题24小时内出措施、48小时内整改、72小时内验收。”
  工区技术骨干李冉在一次现场复核时发现,施工队伍在安装一架矮柱信号机时存在错误。他立即将这一问题上报,丁宇接到报告后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核实,确认信号机显示方向与标准要求存在明显错误,车间迅速与施工单位对接,现场核实组织整改,并牵头组织施工单位召开现场分析会,重新校准安装标准,不仅对问题信号机重新调整安装,还对已安装的新设信号机进行全面排查,发现另有3架存在显示角度严重偏差问题。72小时内,所有问题信号机均按要求重新调整到位,经过车间复核,施工安装工艺质量全部达到标准。
  科学评价 促质效持续提升
  科学的评价体系是推动工作持续改进的重要保障。车间建立以“进度控制、质量验收、安全绩效、规范管理”为核心的多维度评价机制,将施工的进度与质量量化为具体指标,并通过每周施工对接会进行集中反馈,确保评价客观、过程可溯、改进有方。
  在近期一次关于新道岔安装的周例会上,下塘集工区工长陆金鑫汇报:“本周已完成新插铺道岔的主体安装,进度达标,但调试中发现一组道岔尖轨变形造成竖切密贴偏差超标,已与工务对接现场整治调整并录入施工验收问题库。”车间主任张代平要求工区强化道岔预装质量,确保道岔状态良好,既要保施工进度,更要保施工质量,做到高标定位,一次成优。
  “‘五有’工作法实施以来,车间施工效率提升20%,施工质量问题减少35%,施工安全故障零发生。”合肥东信号车间党支部书记刘世顺说,“更重要的是,我们锤炼出一支懂技术、善作战、能作为的党团员突击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