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孔令震
九月的上海暑气未消,上海站站房屋面却已换上整洁的白色“新装”——覆盖北进站口上方、东西廊道等关键区域的TPO防水卷材,成功解决了站房漏雨难题。这项历时近三个月的屋面大修工程,由一支平均年龄不足30岁的青年职工团队主导完成。他们在高温“烤”验下,以专业能力、严谨态度与坚定担当,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
掌握新工艺施工方法
此次上海站屋面大修的核心难点,在于首次大规模采用新型TPO防水卷材,全面替代传统黑色SBS沥青防水层。这不仅是施工材料的更迭,更是对技术能力与工程思维的双重考验。团队领衔人、28岁的陈梓豪深知上海站作为人员密集的客运大站,施工安全是重中之重。
传统SBS卷材采用热熔法施工,需频繁使用燃气喷火枪动火,在车站屋面特殊作业场景中,存在极大的火灾与安全隐患。为从源头上规避风险,该段组织青年团队反复研讨施工方案,最终确定选用性能优势更明显、无明火施工的TPO卷材。这种新型材料的施工流程更为安全可控:先通过防水涂料实现大面积粘合铺贴,仅在卷材接缝处采用热风焊接工艺,全程可减少90%以上的动火作业,消除了明火带来的安全隐患。
该段房建大修车间聚焦屋面防水大修核心需求,组织青年团队开展TPO防水卷材新技术专项培训5次,通过“理论+实操+实战分享”的多元化模式,系统学习新型防水技术。车间搭建了模拟屋面作业场景,学员们分组化身“施工小队”,在经验丰富的教练指导下,练习TPO卷材铺贴的协作流程:一人精准定位、一人铺平展顺、一人操作黏合工具,从生疏到熟练,逐步掌握高效作业技巧。
针对热风焊接这一关键工序,大家反复打磨焊接手法,用“放大镜”式检查确保每一处焊接点密封严实,杜绝渗水隐患。
“施工安全日记”织密防护网
安全是工程施工的底线,青年团队将这一原则贯穿大修项目始终,其中“00后”安全员姚佳琦更是项目安全防线的“守护者”。他深知任何微小的安全疏漏都可能引发严重后果,因此从施工准备到每日作业,始终保持着高度的严谨与细致。
每天开工前,姚佳琦都会提前抵达施工现场,逐一检查施工设备的运行状态、防护用具的完好程度,确保所有设备符合安全标准;同时,他会仔细核对作业区域的安全警示标识是否清晰、到位,对模糊或缺失的标识及时补充更换,从环境上为施工安全筑牢第一道防线。
有一次,姚佳琦在现场来回巡查,看到一名工人为了图方便,将安全帽的帽带随意挂在脖子上时,他立刻上前制止:“师傅,安全帽一定要系好帽带,万一有东西掉下来,这帽带能帮着固定住帽子,关键时刻能保安全啊!”他一边说着,一边亲手帮工人调整好帽带,直到确认佩戴规范才离开。
为了确保安全管理无漏洞、可追溯,姚佳琦还牵头完善了“施工安全日记”制度。他要求团队成员每天详细记录当日的作业内容、安全检查的具体情况、发现的安全隐患以及隐患整改的结果,确保每一项安全工作都有迹可循、责任到人,三个月期间共记录隐患整改49项。这一制度不仅让安全管理更加规范化,也为后续施工环节的安全风险预判提供了可靠依据,有效避免了安全隐患的积累与扩大,为项目顺利推进保驾护航。
青工在实战中锤炼成长
这支青年团队中,多名团员主动冲锋在前,将项目当作成长的“练兵场”,在高温与高强度作业中锤炼能力、扛起责任,成为推动大修工程落地的中坚力量。
刚参加工作的团员郑浩天、杨佳一,从项目启动初期就展现出饱满的学习热情。他们主动查阅TPO卷材的性能参数资料,向经验丰富的施工师傅请教热风焊接的操作技巧,从理论到实践逐步攻克技术难关。面对数十米长的卷材铺贴任务,两人在师傅的指导下,快速摸索出分点协作的高效作业方法:一人负责卷材的精准定位,一人辅助将卷材铺平、展顺,另一人操作黏合工具,三人配合愈发默契,大幅提升了卷材铺贴的效率与质量。
在处理屋面通气管周边、排水沟两侧等细部节点时,两人更是沉下心来,跟着师傅手持滚轮与热风焊枪,蹲在作业面上一点点封填潜在渗水点,他们丝毫不敢马虎,反复检查每一处焊接点的密封性,不放过任何细微隐患。夏季的上海站屋面堪称“高温战场”,阳光直射与屋面热反射叠加,每天凌晨四点半,当城市还未完全苏醒,他们已身着厚重的防护服、头戴安全帽,准时出现在施工区域;二十分钟后,整个人如同置身“桑拿房”,汗水顺着脸颊、脖颈不断往下淌。
当工程竣工后,上海站屋面成功抵御了两轮强降水考验。看着覆盖着白色TPO卷材的屋面,团员们黝黑的脸上都露出了笑容。陈梓豪说:“再苦再累,只要能解决旅客和车站的实际问题,保障交通枢纽的安全运行,一切都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