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星成
“王老师,告诉你个好消息,我拿到了集团公司职业技能竞赛货车检车员个人全能第三名!”握着手里的证书,我的声音忍不住发颤。电话那头传来指导老师王兵爽朗的笑声。这通报喜电话,藏着一段王兵老师陪我闯过集训难关的暖心故事。
不久前,南京集训场上,我作为南京东车辆段的种子选手参加集团公司职业技能竞赛,心里憋着一股劲:凌晨四点半,我就抱着页边磨得发卷的《运规》背诵。大太阳下的训练场,我反复练习着车列检查、更换闸瓦等项目。练功服从早湿到晚,后背的盐霜结了一层又一层。心里想着再提升几秒速度,再少一处误差,争取拿到好成绩!
然而赛前,“瓶颈”突然来临:实际操作成绩被队友赶超,理论成绩也逐渐被缩小差距。攥着不理想的成绩单回到住处,我把湿漉漉的练功服扔在椅子上,“放弃”的念头在脑子里转个不停。
就在我情绪最低落的时候,手机响了。“星成,南京这几天还是挺热的,练实作别硬撑,累了就歇一会儿,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好的,王老师。”我支支吾吾地回答着。
话音刚落,王老师就听出了我的不对劲:“是不是最近训练遇到坎了?来,跟我说说。”我再也忍不住了,声音发颤地说:“王老师,我现在训练成绩不是很理想,每天压力好大,感觉快要坚持不下去了……”
王老师没急着安慰,反倒跟我算起了“旧账”,“在车间练分解组装车钩时,我记得你成绩是1分20秒,更换闸瓦是2分50秒,你现在的成绩是多少?”我下意识地回答:“现在分解组装车钩能在1分10秒完成,更换闸瓦最快2分20秒。”“这不是进步吗?”王老师的声音提高了些,“咱不跟别人比快慢,就跟昨天的自己比,今天快1秒,明天少漏一个细节,那就是进步。我们学技术,是为了让列车跑得更安全,不仅仅是为了竞赛名次。”
王兵老师的话像一盏灯,一下子照亮了我的心里。之后,我抱着王老师赛前给我总结的笔记,查缺补漏。遇到训练不顺畅时,就打电话请教他,他总能从动作细节到规章理解,一一帮我理顺。慢慢地,我的成绩赶上来了,冲到了集训队前列。
比赛当天,我心里默念王老师的话,握检车锤的手很稳,实作、理论都发挥得很出色。回到工作岗位后,我时常会想起王老师给我打的那通电话。这份荣誉,是我用汗水拼来的,更是王老师“传帮带”的结果。往后,我也要像王兵老师那样,练好技术,守护每趟列车的安全。